深交所全球投资者大会:A股“新机遇”背后的风险与真相

深交所全球投资者大会:一场精心粉饰的资本盛宴?
5月19日,深圳证券交易所举办了一场名为“2025全球投资者大会”的盛会,主题是“新质生产力:投资中国新机遇——开放创新的深圳市场”。证监会副主席李明在会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声称中国经济展现出强大的韧性,A股市场将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不可替代的投资机遇。然而,这场大会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公关秀,试图掩盖中国经济和A股市场面临的诸多问题。
新质生产力?不过是资本的又一个漂亮外衣
大会的主题是“新质生产力”,这个词汇听起来高大上,但本质上不过是资本为了追逐利润而创造的新概念。所谓的“新质生产力”,是否真的能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还是仅仅成为资本市场炒作的工具?我们需要保持警惕。A股市场充斥着各种概念炒作,从之前的“互联网+”到现在的“新质生产力”,投资者需要擦亮眼睛,避免成为资本收割的韭菜。
稳定成稀缺资源?那是对风险视而不见
李明副主席在致辞中提到,“在稳定已经成为稀缺资源的当下,更加稳健的中国经济和更有韧性的A股市场,将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不可替代的投资机遇。”这种说法显然是对现实的过度美化。中国经济面临着房地产泡沫、地方政府债务、人口老龄化等多重挑战,A股市场也存在着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乱象。将“稳定”作为卖点,无非是想吸引更多外资进入,为岌岌可危的中国经济续命。然而,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最终只会让问题更加严重。
证监会副主席的乐观宣言:现实与愿景的巨大鸿沟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明在大会上发表了一系列乐观的言论,描绘了一幅中国资本市场欣欣向荣的景象。他强调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上市公司活力的提升以及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决心。然而,仔细分析他的发言,却发现其中存在着诸多与现实脱节之处,让人不禁怀疑这究竟是真知灼见,还是一厢情愿。
所谓的“确定性”: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
李明副主席声称,投资中国意味着更高的确定性,这种确定性来自于稳健的经济基本面和稳定的政策预期。但事实是,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增长放缓、结构性问题突出的困境。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消费需求疲软,国际贸易摩擦不断,这些都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而所谓的“稳定的政策预期”,也常常因为政策的朝令夕改而大打折扣。例如,对于教培行业的整顿、对于互联网企业的监管,都让投资者措手不及。在这样的背景下,将“确定性”作为投资中国的理由,无疑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城堡,不堪一击。
上市公司活力:数据注水下的虚假繁荣
李明副主席还提到,A股上市公司业绩总体保持韧性,四分之三的公司实现盈利,五成企业的利润保持增长。然而,这些数据背后可能隐藏着水分。一些上市公司通过财务造假、关联交易等手段虚增利润,蒙蔽投资者。此外,A股市场还存在着“炒小、炒差”的现象,一些业绩不佳的公司反而因为重组、概念炒作等原因股价飙升。这种现象不仅扭曲了市场定价机制,也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因此,仅仅依靠盈利数据来判断上市公司活力,是远远不够的。
制度型开放:画饼充饥的国际投资者诱饵?
李明副主席在大会上还强调,中国将坚定不移地推进制度型开放,为投资中国创造更好的生态条件。他列举了一系列开放举措,包括取消行业机构外资股比限制、扩大外资机构可参与交易的期货和期权品种范围等。然而,这些举措是否真的能吸引国际投资者,还是仅仅是画饼充饥?
开放的步伐?更像是缓慢的蠕动
虽然中国近年来在资本市场开放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国际市场的标准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例如,A股市场的交易制度仍然存在诸多限制,如T+1交易、涨跌幅限制等,这些都降低了交易的效率和灵活性。此外,外资机构在A股市场开展业务仍然面临着诸多审批和监管,增加了运营成本和不确定性。因此,所谓的“开放的步伐”,更像是缓慢的蠕动,难以满足国际投资者的需求。
监管合作:一场心照不宣的利益交换
李明副主席还提到,中国将着力增强双边和多边跨境监管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标准规则制定。然而,这种监管合作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一场心照不宣的利益交换。一些国际机构为了进入中国市场,可能会在监管方面做出妥协,甚至配合中国的监管要求。这种合作可能会损害国际监管标准的独立性和公正性,最终损害投资者的利益。此外,中国在国际标准规则制定中的参与,也可能被用于维护自身的利益,而非真正推动全球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