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onicle 融资 1200 万美元:独立宣言还是 MakerDAO 的弃子?

author 阅读:70 2025-03-31 01:18:51 评论:0

预言机 Chronicle 完成 1200 万美元融资:一场精心策划的独立宣言?

表面风光下的深度解读:Chronicle 的融资与野心

3月25日,预言机平台 Chronicle 宣布完成 1200 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Strobe 领投,Brevan Howard 等机构跟投。乍一看,这只是一则平平无奇的融资新闻,但如果你对 Web3 的运作方式稍有了解,就会明白这背后隐藏着远不止金钱那么简单的东西。我个人认为,这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独立宣言”,Chronicle 试图借此摆脱 MakerDAO 的束缚,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这种独立真的是 Chronicle 所需要的吗?还是说,这仅仅是 MakerDAO “Endgame” 计划中的一颗棋子,被牺牲掉以成全更大的战略目标?毕竟,在 Web3 的世界里,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表面上,Chronicle 获得了资本的青睐,可以加大产品研发力度,进一步拓展市场。但实际上,外部资本的涌入也意味着 Chronicle 不再能完全自主地掌控自己的命运。投资机构必然会对其发展方向施加影响,而这种影响是否符合 Chronicle 的长期利益,甚至是否符合整个 Web3 社区的利益,都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更何况,预言机赛道早已是红海一片,Chainlink、Band Protocol 等老牌玩家占据了绝对的市场份额。Chronicle 想要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中脱颖而出,仅仅依靠 1200 万美元的融资,恐怕还远远不够。它需要拿出真正具有颠覆性的技术和商业模式,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否则,这笔融资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最终淹没在 Web3 浪潮之中。

总而言之,Chronicle 的这轮融资,看似风光无限,实则暗流涌动。它既是 Chronicle 发展壮大的机会,也是对其战略决策和执行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而我们作为 Web3 的参与者,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看待这场资本游戏,避免被表面的繁荣所迷惑。

Chronicle 技术拆解:不仅仅是数据,更是信任的基石

Chronicle Dashboard:透明度,但真的足够透明吗?

Chronicle 自诩其 Dashboard 能够提供端到端的數據可驗證性,让用户可以追溯数据来源,提升透明度。没错,表面上看起来很美好,22 个去中心化节点,Infura、Etherscan 这样的行业巨头参与其中,似乎构建了一个坚不可摧的信任网络。但别忘了,这些节点本身也是中心化的实体,它们的行为仍然受到其运营者的控制。

这种所谓的“去中心化”,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多中心化”,仍然无法彻底摆脱中心化的风险。如果这些节点串通一气,或者受到外部势力的胁迫,完全有可能篡改数据,从而损害用户的利益。更何况,Dashboard 的代码是否完全开源?其内部的运作机制是否完全透明?这些问题都悬而未决。

因此,我不得不对 Chronicle Dashboard 的透明度打上一个问号。在 Web3 的世界里,信任不是靠口头承诺,而是靠代码和机制来保障的。如果 Chronicle 无法做到完全的透明和开放,那么它的 Dashboard 充其量只是一个花哨的工具,无法真正建立起用户对数据的信任。

Scribe:Schnorr 签名聚合,技术上的进步,但安全隐患呢?

Scribe 通过引入 Schnorr 签名聚合技术,优化了数据更新的效率和成本。不可否认,这是一项技术上的进步,解决了传统预言机系统中签名验证耗时、Gas 费用高等问题。但任何技术的进步,都伴随着新的安全风险。

Schnorr 签名聚合技术本身是否经过了充分的审计和验证?是否存在潜在的漏洞?这些问题都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查。更重要的是,签名聚合技术可能会增加单点故障的风险。一旦聚合密钥被泄露或者被攻击者控制,整个系统的安全性将面临严重的威胁。

此外,降低 Gas 费用并不意味着降低了数据造假的成本。如果攻击者能够以极低的成本篡改数据,那么整个预言机系统的价值将大打折扣。因此,Chronicle 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必须时刻警惕安全风险,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障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Verified Asset:RWA 的桥梁,还是传统金融的傀儡?

Verified Asset 是 Chronicle 针对 RWA(现实世界资产)赛道设计的预言机解决方案,旨在将链下资产的价格和状态数据安全、高效地引入链上。这听起来很诱人,将美国国债、房地产数据等引入 DeFi,似乎能够为 DeFi 注入新的活力。

但我不禁要问,将 RWA 引入链上,真的能解决 DeFi 的根本问题吗?还是说,这只是将传统金融的风险引入了 DeFi 世界?RWA 的价值评估、合规性问题、法律风险等,都将给 DeFi 带来巨大的挑战。更重要的是,谁来保证链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传统的审计机构、评级机构,真的能够胜任这项工作吗?

在我看来,Verified Asset 更像是传统金融伸向 DeFi 的一只触手,试图将 DeFi 纳入自己的掌控之中。如果 Chronicle 无法保持独立性和客观性,沦为传统金融的傀儡,那么 Verified Asset 最终只会损害 DeFi 的利益。

从 MakerDAO 到独立个体:Chronicle 的断奶与新生

模块化演进?还是迫不得已的放手?

Chronicle 与 Sky Protocol 的关系,官方说法是 MakerDAO 生态模块化演进的缩影,展现了 Web3 预言机的独立化趋势。这话听起来冠冕堂皇,但仔细想想,当初 Chronicle 作为 MakerDAO 内部的预言机组件,负责提供 DAI 的价格数据,虽然角色单一,但至少有 MakerDAO 的庇护。现在独立出来,真的就是主动选择的吗?

我个人更倾向于认为,这是 MakerDAO “Endgame” 计划的一部分,为了更宏大的战略目标,牺牲掉 Chronicle 也在所不惜。毕竟,模块化意味着更加灵活,也意味着更加容易被替换。如果 Chronicle 无法在市场上证明自己的价值,随时可能被其他预言机取代。

更何况,MakerDAO 自身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 DAI 的去中心化程度、RWA 的风险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将 Chronicle 剥离出来,一方面可以减轻 MakerDAO 的负担,另一方面也可以让 Chronicle 自己去寻找出路。

多元合作的真相:利益捆绑还是相互利用?

官方宣称,Chronicle 与 Sky 的合作模式可以变得更加多元化,不仅体现在技术支持的深度,还体现在合作形式的广度上。比如二者作为独立社区可以资源共享与生态协同,Chronicle 的去中心化节点网络可以为 Sky 的用户提供更透明的数据验证体验,而 Sky 的稳定币流量也能反哺 Chronicle,增强其在 DeFi 社区的影响力。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化模式,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在我看来,这更像是一种利益捆绑和相互利用。Chronicle 需要 Sky 的流量和用户,而 Sky 也需要 Chronicle 的技术支持。双方各取所需,互相依存。

但这种合作关系是否稳固?一旦双方的利益发生冲突,或者其中一方出现问题,这种合作关系是否会瓦解?这些都是未知数。更重要的是,这种合作是否会限制 Chronicle 的发展?如果 Chronicle 过度依赖 Sky,是否会失去独立性,沦为 Sky 的附庸?这些问题都需要 Chronicle 的管理团队认真思考。

独立后的 Chronicle:机遇与挑战并存

Endgame 计划:Rune Christensen 的野心,Chronicle 的牺牲?

Chronicle 的独立,与 Rune Christensen 在 2022 年提出的 “Endgame” 计划密切相关。这个计划,用官方的话说,是通过模块化架构、去中心化治理、RWA 整合,推动 MakerDAO 生态的演进。但说白了,这就是 Rune Christensen 的个人野心,而 Chronicle 的独立,很可能只是他实现野心的一步棋,甚至是牺牲品。

通过剥离预言机功能,Sky 可以更专注于稳定币和治理优化,避免资源重复配置。但 Chronicle 呢?它需要独自面对市场的残酷竞争,需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虽然独立可以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但也意味着更大的生存压力。

我不得不怀疑,Rune Christensen 是否真正考虑过 Chronicle 的利益?或者说,他是否只是把 Chronicle 当作一个工具,用完就丢?毕竟,在 Web3 的世界里,创始人往往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们的决策往往会决定项目的命运。

外部资本的涌入:救命稻草还是糖衣炮弹?

本轮融资中,71% 的资金来自美国投资机构。这些机构的加入,官方说是带来了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为 Chronicle 未来的市场拓展、监管合规、机构合作提供了重要背书。尤其是 Brevan Howard 的加入,意味着 Chronicle 有机会打通更多传统金融机构的合作渠道,进一步推动 RWA 资产上链,为 DeFi 与 TradFi 的融合提供更具透明度和合规性的链上数据支持。

但别忘了,这些投资机构可不是慈善家,他们投资 Chronicle,是为了获取回报。他们必然会对 Chronicle 的发展方向施加影响,要求 Chronicle 尽快盈利,实现投资回报。这种压力,可能会迫使 Chronicle 做出一些短视的决策,损害其长期利益。

更何况,传统金融机构的加入,可能会让 Chronicle 变得更加中心化和合规化,失去 Web3 的精神。如果 Chronicle 为了迎合传统金融的需求,而放弃去中心化、开放性和抗审查性,那么它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不再依附 Sky:自由的代价是什么?

Chronicle 作为独立实体,它的发展方向更多由市场决定,而非受 Rune 或 Sky 的直接影响。官方说,这对于 Sky 而言,既意味着更多合作机会,也需要适应 Chronicle 更广泛的市场定位。

没错,不再依附 Sky,Chronicle 可以更加自由地发展,可以拓展服务范围,面向更多区块链生态。但这同时也意味着,Chronicle 需要独自承担风险,需要自己去寻找客户,需要自己去建立品牌。

自由是有代价的。Chronicle 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它需要证明自己的价值,才能赢得用户的信任。如果 Chronicle 无法做到这些,那么它的独立就毫无意义,最终只会沦为一个平庸的预言机平台。

普通用户的参与:馅饼还是陷阱?

Sky 生态积分:一场精心设计的激励游戏?

官方说,普通用户可以通过 Sky 生态获取 Chronicle 相关积分,这可能是未来 Chronicle 激励机制的一部分。这种说法,在我看来,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激励游戏,旨在吸引用户参与 Sky 生态,为 Chronicle 贡献价值。

参与 Sky.money 的质押或流动性提供,或者在 Spark Protocol 上存入 USDS 或参与借贷,都有可能获得 Chronicle 积分。但具体规则呢?官方语焉不详,只说“具体规则有待官方进一步披露”。这种模糊不清的说法,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是否只是一个噱头,用来吸引用户的眼球。

更重要的是,这些积分真的有价值吗?未来是否能够兑换成有实际意义的奖励?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的答案。我不得不提醒大家,在参与任何 Web3 项目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相关条款,了解风险,不要盲目跟风,以免上当受骗。

参与方式分析:盲目跟风,不如冷静观察

官方给出了三种参与方式:通过 Sky.money、通过 Spark.fi、关注官方动态。但说实话,这些方式都缺乏实质性的内容,更像是一种宣传手段。

参与 Sky.money 或 Spark.fi,无非是参与质押或流动性提供,这在 DeFi 领域已经司空见惯。但这些操作的风险呢?官方只字未提。质押可能会面临无常损失的风险,借贷可能会面临清算的风险。这些风险都需要用户自己承担。

关注 Chronicle 官方 X 账号(@ChronicleLabs)和 Discord,确实可以获取最新信息。但这些信息是否真实可靠?是否具有投资价值?都需要用户自己判断。

在我看来,普通用户参与 Chronicle 生态,需要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要被官方的宣传所迷惑。要仔细研究 Chronicle 的技术、商业模式和团队,了解其风险和潜力。不要盲目跟风,不要轻信他人,要独立思考,做出自己的判断。

更重要的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Web3 领域充满着不确定性,任何项目都可能失败。因此,要分散投资,控制风险,不要把所有的资金都投入到 Chronicle 生态中。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发表评论
搜索
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