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专精特新企业占比攀升,A股市场或藏隐忧

author 阅读:5 2025-05-19 20:35:00 评论:0

专精特新企业占比攀升的表象与A股市场的隐忧

数据背后的真相:专精特新企业真的是“优质”吗?

截至4月29日,Wind数据显示,A股市场专精特新企业占上市公司总数的36.3%。乍看之下,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数字,似乎预示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蓬勃生机。然而,仔细推敲,却不禁让人心生疑虑:这些被冠以“专精特新”之名的企业,真的都具备支撑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实力吗?

“专精特新”的概念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模糊性。究竟什么样的企业才能被贴上这样的标签?是仅仅依靠单一产品的极致打磨,还是具备持续创新和市场拓展的能力?如果标准不够明确,很容易出现“鱼目混珠”的情况,一些资质平庸的企业也可能混入其中,享受政策红利,却无法真正推动产业升级。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指标,可能会人为地拔高一些企业的资质,甚至弄虚作假。这不仅会扭曲市场竞争,还会导致资源错配,最终损害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需要对“专精特新”企业进行更加严格的筛选和评估,确保其真正具备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而不是仅仅依靠政府的扶持才能生存。

监管层的美好愿景与资本市场的现实困境

中国证监会联合工信部印发《关于高质量建设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的指导意见》,现已公示26家专板建设名单,加强专精特新企业全链条服务。截至2024年底,专板共服务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103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315家。监管层希望通过资本市场的力量,为这些优质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然而,现实情况却并不乐观。

资本市场并非万能的。它在为企业提供融资的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一些企业为了迎合投资者的口味,可能会过度包装自己,甚至虚报业绩。这不仅会损害投资者的利益,还会破坏市场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此外,资本市场的逐利性也可能导致一些企业偏离主业,盲目扩张,最终陷入困境。因此,我们需要对资本市场进行更加严格的监管,防止其成为投机炒作的工具,而是真正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资本市场并非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的唯一途径。政府的扶持、技术的创新、人才的培养等等,都同样重要。只有综合施策,才能真正帮助中小企业突破发展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

北交所:创新企业孵化器还是资金套利场?

看似普惠的融资机制,实则暗藏风险

北交所作为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通过快速审核、灵活融资等机制,专注于中早期项目的培育。今年2月份,证监会发布《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明确深入推进北交所、新三板普惠金融试点,支持专精特新等优质中小企业挂牌上市。这听起来很美好,但仔细分析,却让人感到一丝不安。

快速审核意味着审核标准的降低,这无疑会增加市场的风险。一些缺乏真正创新能力的企业可能会浑水摸鱼,利用北交所的宽松政策圈钱。而灵活融资则可能导致企业过度依赖债务,一旦经营出现问题,很容易陷入破产危机。

更令人担忧的是,北交所的投资者结构相对单一,散户占比很高。这些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较低,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一旦出现系统性风险,他们很可能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数据显示,截至4月25日,北交所上市公司265家,总股本356.82亿股,总市值7314.80亿元。其中,民营企业占比超八成,高新技术产业占比超九成,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比超五成。新三板挂牌公司6080家,总股本4557.95亿股,总市值2.21万亿元。北交所265家上市公司累计发行融资超550亿元,平均每家2亿元,规模不大但惠及面广,总体符合中小企业发展特点和资金需求。这些数据看似光鲜,但掩盖不了北交所面临的诸多问题。

并购重组:是强强联合,还是资本游戏?

在并购重组方面,截至2024年底,北交所上市公司累计披露了120单购买资产的公告,交易金额平均为5600万元。北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更好服务优质中小企业,北交所持续深化三四板合作对接,已与30家四板签约建立绿色通道机制,与其中7家试点公示审核,并结合前期实践经验,不断优化对接合作安排,服务优质企业快速挂牌。并购重组本应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手段,但在北交所,却可能异化为一场资本游戏。

一些上市公司可能会利用并购重组来炒作概念,抬高股价,从而实现套利。而一些被并购的企业,则可能沦为上市公司的提款机,最终被掏空。这种虚假的并购重组不仅无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还会损害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可能会为了政绩,强行撮合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并购重组。这不仅会浪费资源,还会加剧地方保护主义,阻碍市场的统一。

北交所的未来:是星辰大海,还是昙花一现?

目前上市的专精特新企业主要分布在机械设备、电子、电力设备、基础化工、医药生物等行业。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说,专精特新企业分布特征既体现了对传统产业链的价值重塑,也展现出生物制药、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的创新活力。未来,随着资本市场服务链进一步贯通,专精特新企业有望加速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然而,北交所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它能否真正成为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摇篮,还是最终沦为资金套利的工具?

这取决于监管层的决心和智慧。如果监管层能够加强监管,完善制度,引导资金流向真正有创新能力的企业,那么北交所就有可能迎来美好的未来。但如果监管层放任自流,让市场乱象丛生,那么北交所很可能只是昙花一现,最终被市场抛弃。

科创板改革:创新驱动还是政策驱动?

科创板“八条”: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资本市场在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科技创新聚集,畅通科技、产业、资本良性循环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科创板改革提速,进一步提升了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效能。这话说得漂亮,但科创板的实际表现却让人有些失望。

2024年6月份,证监会发布实施《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围绕完善发行承销制度、优化股债融资安排等推出一揽子改革措施,提升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的包容性,目前多项具体措施已经落地。这些措施看起来很有针对性,但能否真正解决科创板面临的问题,还很难说。

科创板的定位是支持“硬科技”企业,但实际上,很多企业只是披着“科技”的外衣,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核心技术。这导致科创板的整体质量不高,估值虚高,风险很大。

“科创板八条”提出的适应新质生产力相关企业的特点、提升制度包容性和并购重组估值包容性、完善股权激励制度等举措,与高端装备行业的发展模式尤为契合,为高端装备公司的产业并购、股权激励提供更大助益。这听起来很诱人,但实际上,很多企业根本无法达到这些标准。即使能够达到,也可能面临各种各样的限制。

并购“绿色通道”:谁是真正的受益者?

此外,证监会发布的《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并购重组实施“绿色通道”,加快审核进度,提升并购便利度。证监会和上交所召开了多次并购重组座谈会,进一步推动“并购六条”“科创板八条”和《上海市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行动方案(2025—2027年)》落实落地。并购“绿色通道”的设立,本意是鼓励企业通过并购重组来提升竞争力,但实际上,却可能成为一些人进行利益输送的工具。

一些企业可能会通过虚假并购来抬高股价,从而实现套利。而一些被并购的企业,则可能沦为上市公司的提款机,最终被掏空。这种虚假的并购不仅无法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还会损害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

据上交所披露,自2024年9月24日“并购六条”发布以来,沪市新增各类资产交易逾460单,超八成资产购买交易围绕新质生产力开展。科创板上市公司共推出并购交易近80单,数量增长1倍以上,且均为产业并购。这些数据看起来很漂亮,但掩盖不了并购市场存在的诸多问题。

吴主席的讲话:是信心喊话,还是自我安慰?

证监会主席吴清表示,2024年,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新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均超过九成,目前全市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市值占比已超四成,先进制造、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涌现出一批龙头领军企业,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质效明显提升。吴主席的讲话充满了乐观,但这更像是一种信心喊话,而不是对现实的客观描述。

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的确涌现出了一些优秀的企业,但这些企业只是少数。更多的是平庸的企业,甚至是垃圾企业。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就很难真正发挥作用,也很难真正服务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全生命周期服务生态:一场资本的盛宴?

田利辉教授的建议:空想还是务实?

未来资本市场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需以深化多层次市场协同与制度创新为核心,构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生态。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认为,需要深化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建立“绿色通道”机制,支持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和并购重组。推动北交所和新三板协同发展,完善中小企业全链条服务体系。田教授的构想听起来很美好,但细究之下,却不免让人觉得有些脱离实际。所谓的“全生命周期服务生态”,更像是一场资本的盛宴,而非真正为企业发展着想。

“绿色通道”和注册制改革,在之前的章节已经批判过,这里不再赘述,单说“全生命周期”这个概念。企业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并非所有企业都需要,或者适合上市。强行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生态”,可能会导致资源错配,甚至催生出一些不必要的泡沫。

更重要的是,这种“全生命周期服务生态”可能会加剧资本的垄断。一些大型金融机构可能会利用其优势地位,控制整个产业链,从而扼杀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

长期资本:谁来为早期科技项目买单?

引导长期资本向早期科技项目倾斜。鼓励养老金、保险资金等中长期资金“投早投小投科技”。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长期资本自然有其投资逻辑,如果早期科技项目风险过高,收益不明朗,那么谁愿意为之买单?

指望养老金和保险资金来承担高风险的早期投资,是不现实的。这些资金的首要任务是保值增值,而不是冒险。如果强行要求他们投资早期科技项目,可能会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更重要的是,即使有长期资本愿意投资早期科技项目,也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和监管机制,防止出现道德风险和利益输送。

耐心资本:一个美好的乌托邦?

“要‘募投管退’全链条发力,形成耐心资本的高水平供求循环,用好政策性工具和资源,积极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加快建立与耐心资本发展相适应的配套体系。”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说。“耐心资本”的概念听起来很美好,但实际上,却可能只是一个乌托邦。

资本的本质是逐利的,没有哪个投资者愿意无限期地等待回报。即使有投资者愿意付出耐心,也需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确保其能够获得合理的回报。

更重要的是,耐心资本需要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法治保障。如果市场环境恶劣,法治不健全,那么耐心资本很容易被腐蚀,最终变成一场空。

可以去百度分享获取分享代码输入这里。
声明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发表评论
搜索
排行榜